近日,我校蔡雨阳教授带领其研究生杨妍、葛倩文同学与首都师范大学翁红波副教授合作撰写的学术论文 The interplay between teacher empathy, students’ sense of school belonging, and learning achievement 在国际教育心理学权威期刊 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of Education (SSCI 二区) 线上发表。
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直教育界高度关注的话题,除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投入和学习能力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因素?该论文对教师共情、学生的学校归属感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对阅读成绩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索。通过对来自全球75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万名中学生的实证数据进行多层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教师共情和学校归属感均对阅读成绩具有积极作用;教师共情除了对阅读成绩有直接效用以外,还通过学校归属感间接作用于阅读成绩,占总效用的29%。该研究基于全球代表性数据为教师共情的效用提供了实证证据,对该领域研究中较少考虑学生个体因素的研究现状形成了有益补充,对教师教育与社会情感学习等方面的研究与现状带来重要启示,证明了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情感投入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也印证了学校的人文环境对提升教师共情和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影响力。
此次发表的论文是蔡雨阳教授带领和指导研究生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的第二篇学术论文。蔡雨阳教授为我校国际商务外语学院教授、上海市特聘教授、校“领军人才”、校语言教育与测评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测评、教育心理学、教育测评与统计。他提出了“动态语言能力系统DLAS”语言测评理论框架,创建了“岛脊曲线IRC”教育心理理论,开发了“多层调节分析统计模型MLMA”。
蔡雨阳教授
……
蔡教授进校工作以来,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教学与研究的根本任务,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他不仅注重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积累、研究方法的训练、高级思维能力和学术伦理的培养,还特别强调对学生为人处世之道的指导。他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教学和学术研究,坚持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授课,为学生传授为人为学之道,从不计较个人利益和得失。三年来一直坚持每周和师生一起开展学术沙龙至少一次,即使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和寒暑假也从未间断。他指导学生从实际中发现真问题,用自己的学识和积累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他常说,问题是研究的源泉,规范是研究的生命。在他的示范和带领指导下,其指导的研究生(甚至本科生)科研水平和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
蔡雨阳教授和师生的每周研讨会论文合作者杨妍与葛倩文均为我校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2020级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外语教学、语言测试与学习科学。两位同学自入学后积极参与学术科研训练,在导师蔡雨阳教授的精心指导和支持下,不断培养创新思维,坚持大量阅读文献和研究方法训练,不断提升研究能力,以解决现实中的真问题为出发点,大胆尝试从跨学科视角来分析问题,追根溯源,探索解决问题之道。将语言教育与教师教育、教育心理学等学科相结合,与导师带领的学术团队一起拓宽外语学科的科研创新模式。
【2020级研究生杨妍】
【2020级研究生葛倩文】
以下是两位论文合作者的学习感悟:
杨妍同学
……
入学后,在导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我学习了研究方法、学术写作和学术规范,树立了端正的学术态度。团队的紧密合作帮助我高效学习,在解决一个个问题和任务的过程中,我逐渐积累了经验,自信心和动力有了很大提升。我的学术成长还离不开学院对研究生科研活动的资源投入和大力支持,主题多样的高质量学术讲座为我拓宽了研究视野,学院牵头与外校合办的学术会议,让我有更多机会与校外专家和同学进行学术交流,而科创培育资助项目则帮助我将研究方案迅速落地为科研成果。正是得益于这些资源和平台的加持,我才能心无旁骛地做好每件小事,在实践中快速成长。
葛倩文同学
……
两年多的研究生学习生涯是我人生中最充实一段时光!学院承办的多项学术活动、提供的经费支持,老师们的教诲和关怀,所有这些都给予了我底气和信心,让我们能安心地投入到科研中,赢得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在这里我感受到浓厚的学术氛围,我和同门在每周组会上与导师交流各自的议题,无论是检索文献,还是软件操作、论文写作方面等,导师总能在我们不确定、沮丧时提出宝贵的建议和创新的思路。私下里,同门之间互相帮助与鼓励,一起讨论科研项目,共同成长与进步。虽然论文写作到发表是很大的挑战,但不畏山高路远的跋涉者,山川将回馈以最奇绝的景色。博闻笃行,脚踏实地,你我都在路上!
论文下载地址(免费下载50份)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0212-022-006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