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佳音
为什么要出版一套科普丛书?这么多年来,我的团队一直在高校科研的一线,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项目、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一系列国家级的重要科研项目,发表了数百篇学术论文,有的研究项目也在结题评估中获得了“优”的评价,算是得到了一点点同行的认可;我本人也连续四年荣获爱思唯尔决策科学领域的中国高被引学者,算是有一点点交代。但是,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随着国家对于科研工作者更高的要求,随着个人阅历的增长,逐渐对科研工作有了与过去不一样的看法。以前承担科研工作,目标性很强,对于学术成果本身很看重,主要是要多出学术论文。但是现在来看,当个人越来越将科研工作与社会价值融合在一起的时候,研究工作的社会效应成为我的团队日益重视的一个方面。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研究成果的科普化无疑是行之有效的社会服务途径之一。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选择科普丛书这种方式来试图承担起学者对于社会的责任。
为什么是“人工智能与变革管理”系列丛书?2017年12月9日,国内第一家从经济管理视角来研究人工智能对社会经济管理影响的专业机构——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人工智能与变革管理研究院——成立。人工智能与变革管理研究院致力于探索人工智能所引发的社会发展效应(就业影响效应、法律影响效应、伦理道德风险等)、产业演化效应(技术影响效应、产业生态效应、产业发展战略等)、组织变革效应(生产方式变革效应、人力资源管理变革效应、组织形态演化效应等)等经济管理问题,通过状态趋势跟踪、模拟环境搭建、分析模型推演、大数据驱动建模等方式,提供案例/数据/模型/实证/智库等系统支撑我国以及上海市的人工智能战略。与此同时,研究院将积极尝试人工智能时代的商科卓越人才培养。2018年是人工智能与变革管理研究院运行的第一年,我们在学术研究领域、产业合作、社会服务等几个重要方面都有认真的计划和行动。在学术研究领域,2018年以研究院开放课题为牵引,我们重点聚焦在人工智能与区块链的场景应用案例研究方面,希望通过深入到产业案例中,提炼出变革管理的学术问题与研究定位。在产业合作领域,2018年6月28日,在第十三届2018 开源中国开源世界高峰论坛上,中国开源工业PaaS分会在北京正式揭牌。中国开源软件推进联盟名誉主席陆首群、浪潮集团有限公司执行总裁Kevin Huang为分会揭牌,研究院张国锋副院长作为协会秘书长参与并见证了揭牌仪式。依托中国开源工业PaaS分会秘书处落地研究院这一优势,研究院将重点开展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产业合作。在社会服务领域,智库专报、产业报告以及著作出版等都是2018年研究院重点推进的工作。智库专报方面,今年上半年我们已经为《光明日报》内参、全国两会、中办、上海市市办、上海市宣传部等机构提供了专家建议数份;产业报告方面,我们的《重新定义学习》白皮书已经实现每季度发布一期;学术著作出版方面, 陈晓静教授的学术专著《区块链:金融应用及风险监管》已经于6月30日正式出版。基于2018年研究院开放课题的产业案例丛书,计划在2018年12月底交稿出版社;探讨人工智能时代的商科教育改革的著作计划在年底交付出版社。这次呈现给读者的科普丛书就是研究院2018年在社会服务方面,通过科普读物出版的形式提供给社会公众的作品。
为什么是“大学与城市”专题?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宋彩萍教授是研究高等教育的资深专家。我和她有时在学校餐厅吃午饭的时候,经常就各自的专业领域聊一聊。这个过程中,我知道了“大学与城市”是高等教育研究中一个非常受重视的研究领域,也了解到宋教授的研究所一直依托松江大学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等上海特色的大学与城市问题,进行了持续和深入的研究。每每当她说起她的研究领域时,都是眉飞色舞、慷慨激昂。宋教授的这种热情深深地感染了我,我随后也做了一点案头资料的查阅工作,确实大学与城市作为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两颗双子星,大学涵养了城市的文化与灵魂,不同的城市塑造了各局特色的大学。想想我所在的这座城市——上海,根据2017年底发布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上海的城市性质确定为:上海是我国的直辖市之一,长江三角洲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将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这个宏伟的目标多么令人激动,但是最近几年来,上海在互联网+等创新领域的表现,引发了众多争议!服务于上海的城市性质定位,上海的大学应该如何定位和发展才能真正服务于未来的上海?这一问题虽然不会在本套丛书中有直接的回应,但是在宋教授已经动笔的另外一本著作中,将会有直奔主题的探讨。基于此,我也期待着研究院的“大学与城市专题”——高等教育服务篇,一套两本的丛书能够在今年年底顺利交稿,从而为研究院在2018年的“大学与城市专题”画上圆满的句号。
为什么是“基础教育服务篇”?2017年的一天,我到宋彩萍教授的办公室拜访,豁然发现她的书桌上四本色彩鲜艳的图书,一字排开,十分吸引人。我走近一看,四本书的书名深深地打动了我:《生活中的金融》、《生活中的法律》、《生活中的管理》、《生活中的投资》。征得同意,我立刻翻阅了这四本书,可以说对我的震动非常大,这四本书内容非常通俗有趣,但是知识点却新颖别致,基本上都是我们大学专业领域的知识点,却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给中学生读者。我一下就喜欢上了这四本书,然后就询问这四本书的出版情况。出乎意料的是,宋教授说这四本书没有出版,只是作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智力支持学校附中发展编写的小册子,是他们的一次尝试,初期只印制了两百本。我一下子觉得十分遗憾,想到这么好的尝试,如果不能好好地再加工,让全国的中学生都可以受益,实在是可惜!另一方面,我这时正主持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在最初的计划中也有一个科普书的出版工作。宋教授的四本丛书让我很快想到,依托于我们社科重大项目的科普书,可以参照宋教授的设计思路,专门针对中学生,也做一本《生活中的互联网》,与这四本书合在一起,成为一套五本系列的、面向中学生的科普丛书。我把我的想法直接地告诉宋教授,她当即表示这个想法太好了,可以进一步完善内容,让现有工作可以达到一个公开出版的水平。考虑到宋教授的四本已经是有了很好的基础,接下来马上就要启动《生活中的互联网》一书的编写。这么多年来,我的研究团队十分支持我的决定,因此,我们很快就组织起一个十多人参与的写作团队,我特别地邀请了中国工程院方滨兴院士作为《生活中的互联网》这本书的主编,对整本书中的专业性进行把关。方院士数次专门指导这一本书的定位、框架、目录,到具体章节的内容,这些指导给了团队极大的鼓舞,我们前前后后大概用了半年的时间,终于在2018年5月底完成了这本书的书稿。到了6月,我就全身心地投入到整体通稿修改的工作中。现在,终于是可以将五本图书、将近四十余人的努力,交给我们千千万万的中学生了,希望我们的这一份礼物,能够得到中学生们的喜爱。
“人工智能与变革管理”系列丛书——大学与城市专题——基础教育服务篇,试图在人工智能所带来的知识快速更新时代,迅速将大学的前沿知识,对接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人才培养,这是一次激动人心的社会实验:
实验一种高等教育主动服务于基础教育的可行方式。当前高等教育的出版物以学术专著和大学教材为主,高等教育服务于中学基础教育的出版物较少。本套丛书将大学专业内容科普化,满足信息化时代基础教育对于更加前沿知识的需求,同时也补齐了国内在这一领域出版物上的稀缺,实现高等教育主动向下对接基础教育。这套丛书融合了当前该领域前沿的知识,如《生活中的互联网》涉及到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领域的知识。
实验一种“专家看正确、中学生看能懂”的针对中学生的科普书籍。当前的科普类书,针对小学生或一般公众的较多,但针对中学生的较少。中学生的科普类图书常常难以恰当掌握专业知识的深度,过深让中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过浅又让中学生失去兴趣。这套丛书定位为“专家看正确、中学生看能懂”的科普性质工具书,用科普将中学生想知道、该知道,但不理解、不明白的问题讲清楚,调动中学生对人工智能时代热点问题的兴趣和关注。科普是科研工作者的天然使命,社会各阶层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对前沿领域研究有强烈的好奇心,科研工作者要满足这些需求,帮助他们成长。
实验一种国家重大课题研究成果服务社会公众的新途径。这套丛书依托国家重点研发项目(2017YFB080330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6ZDA05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91546121)的研究积累。基于领域学者长期的研究,同时又吸纳了一批项目组年轻的硕士研究生们参与工作,让更加年轻的一代在资深学者的指导下,用当年青少年更能理解的语言以及形式,创作出一套让我国的中学生可以尽早地了解、参与前沿知识的科普读物。
在本套丛书的编写过程中,我们通过研讨会形式,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等就书稿内容进行多次研讨,希望能为社会贡献出高质量的知识服务。但是,由于当下知识的发展更新非常快,创作组能力、精力等方面所限,虽然已经尽了全力,但书中一定还有诸多瑕疵。我们秉持开放的心态,等待着社会各界对我们的批评指正,并在未来进一步完善。
齐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