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舆情应对与治理”项目组召开第一次交流研讨会

发布者:张钰歆发布时间:2020-04-11浏览次数:1269

2020411日,“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舆情应对与治理”项目(项目批准号为:72042004)第一次交流研讨会以线上会议形式召开,25位项目研究人员参与本次会议。会议由项目负责人齐佳音教授主持。 

1 交流研讨会以线上会议形式召开

以“急国家所需,揭示实际问题背后的科学内涵和机理规律,产生‘顶天立地’的创新性理论和指导实践、落地生效的针对性方法支持和政策建议”为指导思想,项目负责人齐佳音教授介绍了项目的四个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预期。项目拟从心理治理的角度,通过多学科联合攻关,构建社会情感安全视角下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舆情应对与治理的融合治理模式,包括:1)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社会公众在应激状态下的心理状态动态感知及动态信息诉求洞察;2)通过心理认知方法,识别不同心理状态下的社会公众舆情卷入机制,实现对公众舆情卷入深层认知动因的剖析;3)构建基于心理干预的公众舆情偏差卷入阻断机制模型,提出心理助推策略以弥合“体制内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之间的嫌隙;4)构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舆情应对的融合治理模式,提出社会情感安全视角下的舆情治理效果评价方法。项目研究成果将主要表现为政策建议报告、媒体宣传成果和期刊论文,针对媒体宣传成果,齐佳音教授指出,宣传成果应当从三个层面展开:面向公众的科普宣传、面向科研人员的学术探讨、国内外学术会议的主旨报告。

同时,齐佳音教授强调,全球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已达166个,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再次表明,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研究人员应当立足全球视野开展相关研究,为全世界范围内公共安全卫生事件中的舆论应对和治理贡献智慧和方案。

2 齐佳音教授介绍研究内容

河海大学邓建高副教授一一介绍了河海大学研究团队成员,并就研究内容四“面向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舆情的融合治理模式与评价研究”进行报告。该部分研究以新冠疫情为例,复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舆情演化过程,剖析舆情演化过程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突发重大公共安全事件舆情融合治理模式,构建突发重大公共安全舆情融合治理模式理论框架。齐佳音教授指出,前期研究工作应着重追溯舆情事件的完整过程,对疫情期间的舆情态势演变进行复盘与演化研究。

3 邓建高副教授介绍研究内容四

北京邮电大学博士研究生蒋思就研究内容一 “基于大数据的社会公众应激状态下心理状态动态感知研究”进行报告。面向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舆情心理治理,在目前没有刻画公众心理应激程度指标的情况下,首先亟需构建公众心理应激的指标体系,从而动态感知公众心理应激的变化程度,主动发现影响公众应激反应的触发点,剖析触发诱因。基于深度学习的神经网络是近几年的热门领域,并取得了一定的技术突破。 

4 蒋思介绍研究内容一

北京邮电大学博士研究生刘嘉琪就研究内容二、三内容进行报告,通过基于心理认知的社会公众舆情卷入机制研究,解决“如何从‘人’的心理认知加工角度,对大规模的公众舆情卷入行为的客观影响因素和作用进行感知”等问题,并介绍了其研究小组目前所进行的数据采集工作。

 5 刘嘉琪介绍研究内容二、三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邓士昌博士介绍了通过情景化实验的方法对“如何利用心理学方法,使民众将对政府防疫指令的信任迁移到对疫情结束后其他工作的信任上”这一问题进行探索,该研究目前已取得一篇论文成果,并将研究结果报送有关部门。齐佳音教授指出,可以通过“网络舆情沟通 A-B 双角色机制”展开研究。

随后,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吴联仁博士、朱宏淼博士从传播学角度就研究进展进行报告。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刘峰老师介绍了技术小组的研究进展。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冯小兵教授介绍了控制疫情措施对不同人群主观感受影响的研究设计。

上海市长宁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庄建林博士肯定了舆情管理在疫情防控与管理工作中的主要作用,长宁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高度关注舆情发展态势,已从疫情防控和舆情防控两方面开展的工作,目前建设有“长宁疾控”和“健康防护林”两个网络科普平台。

最后,齐佳音教授对项目组成员为课题研究做出的努力表示感谢,并部署下一步研究与调研工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