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国际经贸研究所研究人员共发表论文22篇,其中英文论文Emerald 收录1篇,国内A级期刊论文1篇,B1级论文4篇,B2级论文1篇,一般C刊10篇,C扩2篇,其他论文3篇。铁瑛助理研究员的论文在国内A刊经济研究上发表,所院在A刊论文发表上实现了零的突破。铁瑛助理研究员也因其2019年卓越的学术表现和科研成果获得校2019年科研标兵。
2019年研究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论文题目 | 期刊名 | 发表 刊期 | 页码 | 期刊 等级 | |
铁 瑛 张明志 陈榕景 | 人口结构转型、人口红利演进与出口增长——来自中国城市层面的经验证据 | 经济研究(人大复印资料《人口学》2019年第5期全文转载) | 2019(5) | 164-180 | A |
余丽丽 彭水军 | 国内增加值率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 2019(6) | 79-97 | B1 |
徐美娜 铁 瑛(通讯) 匡增杰 | 出口加工区与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兼论“飞地型”经济功能区转型路径 | 国际贸易问题 | 2019(2) | 41-53 | B1 |
黄梅波 唐正明 李行云 | 投资经验是否影响了中国异质性企业的OFDI模式选择 | 国际贸易问题 | 2019(7) | 128-141 | B1 |
铁 瑛 何欢浪 | 城市劳动供给与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成本效应”抑或“技能效应” | 国际贸易问题 | 2019(9) | 26-39 | B1 |
何欢浪 铁 瑛(通讯) 刘啟仁 | 中国的银行管制放松促进了资源优化配置吗? | 财经研究(人大复印资料《金融与保险》2019年第8期全文转载) | 2019(4) | 83-95 | B2 |
铁 瑛 | 城市劳动参与率变迁与中国加工贸易升级——基于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经验研究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 2019(2) | 116-127 | C |
罗明津 靳玉英 | 企业出口行为的就业波动效应研究:基于中国工业企业的经验 | 世界经济研究 | 2019(5) | 27-40 | C |
姜 璐 吴泽涛 | 国际发展合作PPP——更有效的发展合作新模式? | 国际展望 | 2019(6) | 46-67 | C |
王 钊 黄梅波 | 援助外交的世纪之变 | 文化纵横 | 2019(6) | 68-78 | C |
明秀南 阎虹戎 冼国明 | 中国OFDI的Linder假说:基于二元边际的视角 | 世界经济研究 | 2019(1) | 70-80+136 | C |
明秀南 阎虹戎 冼国明 | 对外直接投资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分析 | 南方经济 | 2019(8) | 39-55 | C |
王珊珊 黄梅波 | 中非产能合作与人民币支付结算:问题及潜力 | 国际贸易 | 2019(4) | 86-96. | C |
张 辉 闫强明 唐毓璇 | “一带一路”相关国家产业结构高度及合作路径研究 | 学习与探索 | 2019(1) | 75-83 | C |
郑燕霞 朱丹丹 黄梅波 |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非洲资源依赖国制造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 经济经纬 | 2019(6) | 55-61. | C |
苏珊珊 霍学喜 黄梅波 | 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农业投资合作潜力和空间分析 | 亚太经济 | 2019(2) | 112-121+152 | C |
Robert Pearce Yuxuan Tang | Evaluation of the performance and implications of multinationals: a framework of issues |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 2019(4) |
| Emerald 收录 |
黄梅波 | 中国国际援助与开发合作的体系构建及互动协调 |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 2019(4) | 14-26 | C扩 |
林 畅 王木春 黄梅波 | 国际发展援助对受援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以巴布亚新几内亚为例 |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哲社版 | 2019(1) | 35-43 | C扩 |
黄梅波 陈凤兰 | “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印贸易投资关系 |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报告2018-2019》,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019 | 94-117 | 一般 |
黄梅波 邓 昆 | 非洲债务分析报告(2017-2018) | 《非洲地区发展报告2017- 201》8,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2019 | 152-167 | 一般 |
黄梅波 朱丹丹 | “一带一路”与中国的对非发展援助 | 《中国南南合作发展报告2018》——“一带一路”倡议与南南合作,中国商务出版社 | 2019 | 73-98 | 一般 |
铁瑛、张明志、陈榕景,“人口结构转型、人口红利演进与出口增长”,经济研究,2019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人口学》2019年第5期全文转载)
摘要:论文基于2000、2005和2010年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构建出城市层面包含人口流动信息的人口结构指标,从微观层面上研究人口结构变动对出口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以劳动人口比或抚养比为表征的城市人口结构变动会显著影响出口,城市劳动人口比的提升或城市抚养比的下降会显著促进出口。对影响机制的实证检验表明,城市人口结构变动对出口的影响会伴随用工成本的上升而逐渐弱化,即存在人口结构变动影响出口的“成本效应”;城市人口结构变动对出口的影响也会伴随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而逐渐弱化,即存在人口结构变动影响出口的“人力资本效应”;城市人口结构变动对出口的影响主要源于对劳动力投入的依赖性。论文的研究结论意味着,促进人力资本提升,加快实现“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是应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出口转型升级的重要思路。
余丽丽、彭水军,“国内增加值率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9年第6期。
摘要:论文基于中国区域的国内价值链(NVC)和全球价值链(GVC)视角来把握国内增加值率(DVAR)的空间分布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的增加值核算和结构分解分析方法,研究发现:1997~2010年间国内增加值创造和收益主要集中在中部和沿海地区,其中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地区GVC下增加值收益及其占比远高于国内其他区域;1997~2002年间东北、东部和南部沿海、西南地区攫取的DVAR均有所提高,该阶段各行业增加值系数下降是抑制NVC和GVC下DVAR提升的最主要原因;2002~2007年间大多数区域攫取的DVAR均有所下降,该阶段中国国内产业结构变动是导致NVC和GVC下DVAR下降的重要原因;2007~2010年间大多数区域攫取的DVAR均有所上升,其中国内产业关联变动和内需结构调整均是阻碍NVC下DVAR攀升的主要因素,而服务业增加值系数下降和国内产业结构变动则是有效抑制GVC下DVAR提升的重要因素。本文的创新体现为构建了中国区域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投入产出表,基于最终需求来源分解和分析NVC和GVC下国内增加值率的变动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其研究价值在于探寻能够实现价值链攀升同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
徐美娜、铁瑛、匡增杰,“出口加工区与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兼论 “飞地型” 经济功能区转型路径,国际贸易问题,2019 年第 2 期
摘要:论文基于倍差法联合倾向得分匹配法,考察了出口加工区的建立对所在城市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出口加工区建立后,出口加工区城市中的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改进程度不及非出口加工区城市的企业; 出口加工区的物理围网所引致的外资垂直溢出阻断是抑制所在城市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提升的重要机制,而 “拆围”政策可以有效缓解出口加工区的负面影响; 出口加工区建立后,位于高产业错配 ( 拥挤) 地区、生产高技术产品和以混合型贸易方式出口的企业,其出口产品质量改进程度更低。论文不仅指出并证明了出口加工区发展的重大缺陷,并为当前以海关特殊监管区作为平台探索新一轮开放模式的相关尝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经验依据。
黄梅波、唐正明、李行云,投资经验是否影响了中国异质性企业的OFDI模式选择,国际贸易问题,2019(7)
摘要:论文研究了中国异质性企业在特定目的国①市场的前期投资经验与其后续OFDI模式选择的动态关系,并提出相关假说,然后使用2003—2011年中国企业OFDI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与分析。研究发现:对特定目的国市场前期投资经验越丰富,或者中国其他企业对目的国对行业投资经验越丰富,中国OFDI企业越倾向于跨境并购;从企业异质性影响看,当中国企业生产率越高时,该企业在目的国投资经验对其OFDI模式选择的影响也越大;企业前期投资经验与目的国制度、风险环境之间呈显著的逆向调节效应,差异性地作用于该企业后期OFDI模式选择;当然,中国OFDI企业在同一国前期的投资经验对其后期OFDI模式选择的影响强于相似国家,而非相似国家的投资经验则不具有显著影响。
铁瑛、何欢浪,“城市劳动供给与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成本效应’抑或‘技能效应’”,国际贸易问题,2019年第9期。(本期封面文章)
摘要:论文研究了城市劳动供给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提出了人口转型背景下,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实现人口红利从“成本效应”到“技能效应”的过渡是应对劳动力供给下降、劳动力成本上升等不利冲击,促进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重要手段。理论层面上,论文在质量异质性理论框架中纳入城市劳动力供给因素,剖析了人口结构转型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刻画出了“成本效应”和“技能效应”两大作用机制。论文构建出地级市层面涵盖人口流动因素的城市劳动供给指标,与高度细化的企业-产品-目的国层面数据进行匹配,构造出城市-产品-目的国这一细化的高维面板数据并据此进行研究。基准的实证研究结论表明:(1)城市劳动参与率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具有促进作用。(2)用工成本的上升会削弱这一正向效应,表现为“成本效应”。人力资本的上升则会增强这一正向效应,表现为“技能效应”。这一结论在考虑了加工贸易、出口关系持续性、超级城市、城市产业政策以及多产品企业行为因素后仍保持了高度稳健。我们在企业层面给出了同样稳健的经验证据。论文结论不仅从人力资本投资不足这一新的角度解释了“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变动之谜”,而且意味着在人口转型背景下,要实现出口产品质量的升级需要更多着眼于人力资本的投资和劳动力技能的提升,实现人口红利从成本到技能的过渡。
何欢浪、铁瑛(通讯作者)、刘啟仁,“中国的银行管制放松促进了资源优化配置吗?”,财经研究,2019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金融与保险》2019年第8期全文转载)
摘要:论文探讨了银行业结构性改革中的银行管制放松对我国资源配置的影响,基准结果表明,银行管制放松总体上有助于纠正我国的资源误置,且这一作用在私人资本占比更高的行业会得到强化。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资源配置优化作用的核心发生机制是银行管制放松促进了企业优胜劣汰,并以此提升了私营企业组内的资源配置效率;但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由于未能有效激活国有企业的进入退出,导致国有企业组内资源配置效率没有得到显著改善。而且银行管制放松也未能显著降低资源在私营企业组与国有企业组之间的配置无效率,因此金融所有制歧视可能没有获得有效纠正。拓展性研究还表明,在外向程度更高、市场化程度更低以及金融竞争更激烈的地区,论文的基准结论会得到进一步强化。论文研究意味着借助中国金融改革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作用的关键,一方面在于对工农中建交等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进一步深化改革,另一方面在于推动国企改革并实现国有资本的合理布局。
铁瑛,“城市劳动参与率变迁与中国加工贸易升级——基于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经验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9年第2期。
摘要:论文重点关注人口结构转型背景下的加工贸易升级问题,探讨了城市劳动供给对中国加工贸易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影响。研究结论显示人口结构转型因素对于加工贸易升级具有最重要的解释力,城市劳动参与率下降显著促进了加工贸易出口国内附加值率提高。这一促进作用随着用工成本的上升而逐步弱化,即人口结构影响的用工成本渠道,同时也随着人力资本水平提升而逐步弱化,即人口结构影响的人力资本渠道。拓展性研究还发现,劳动参与率下降所引致的加工贸易升级主要是通过“优胜劣汰”的选择效应来实现的;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随着劳动供给绝对量的下降,人口流动所造成的局部地区劳动力相对充沛也不能促进加工贸易的发展;劳动供给下降对劳动需求更高、加工贸易占比更大的行业不利作用更强。论文结论意味着,面对人口结构渐趋老龄化的不利冲击,通过提升劳动力技能促进人力资本积累是应对用工成本上升的重要途径。
罗明津、靳玉英,“企业出口行为的就业波动效应研究——基于中国工业企业的经验”,世界经济研究,2019年第5期。
摘要:就业的稳定是中国经济与贸易结构转型升级的约束条件之一。论文将海关数据库与工业企业数据库匹配得到2000~2007年的企业样本,试图从企业这一微观角度探讨中国出口对就业波动的作用及机制。研究发现,相比纯内销企业,有出口行为的企业面临更高的就业波动率。企业出口强度对就业波动的作用呈现先降后升的“U型”影响。基于产品要素类型、贸易方式及所有制类型的分样本检验发现出口对不同特征企业的就业波动存在非均衡性的影响。此外,论文还发现企业出口产品及市场的多元化经营能够显著降低出口行为对该企业就业波动的影响。
姜 璐、吴泽涛,国际发展合作 PPP:更有效的发展合作新模式?,国际展望,2019年第6期
摘要:进入 21 世纪以来,以经合组织发展援助委员会成员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官方发展援助模式正面临一系列挑战,其中之一就是过去十余年在发达国家及国际组织日益流行的“国际发展合作公私伙伴关系”。通过考察公私合作这一国际发展合作新型模式的渊源、内涵与机制,探讨其在实践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与中国的“发展包”模式进行比较,可以对中国对外发展合作提出政策建议。目前,在国际发展合作领域引入非政府行为体与商业模式已是大势所趋。中国在开展国际发展的公私合作方面虽是先行者,但亟待将自身丰富的实践加以系统化、理论化,并就公私合作制定更为明确的指导原则及管理细则,同时设立相关的机构机制,促进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的成长。这不仅可以创新完善中国的对外发展合作,进一步扩展中国在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力,也有助于逐步建立南方国家在全球发展合作领域的话语权,推动国际发展合作向更加包容、多元和公正的方向发展。
王钊、黄梅波,“援助外交的世纪之变”,文化纵横,2019年第6期
摘要:援助外交是外交的特殊形式,包括通过外交渠道争取或实施援助,以及通过援助实现外交目标两方面的内容。于大国而言,关于以援助促外交的研究更具现实意义。冷战时期的援助外交形式明确:大国援助竞争以巩固同盟体系、诱使中间地带国家选边、甚至以停止援助或奖励其敌国的方式惩罚某受援国等。苏东剧变后,OECD传统援助国俱乐部垄断了国际发展事务,几乎成为发展模式和援助资源的唯一来源。OECD国家巧妙地将其国家利益和外交目标嵌入国际发展议程,例如以良治援助撬动广大受援国的国内政治改革,多党选举及援助依赖使得欠发达国家很难再形成一致对外或反西方的外交立场。这也使得以援助促外交的实现机制从大国竞争的国际政治层面下沉至受援国国内各党派争夺援助资源的国内政治层面。进入21世纪后,金砖国家等新兴援助国群体性崛起,又以中国最为注目,受援国群体也再次获得了发展模式和援助资源的选择权。为避免落入第三国陷阱、被动进入大国援助竞争轨道,中国援助外交应着眼于多边舞台、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努力成为全球发展治理规范的新源头。
明秀南、阎虹戎(通讯作者)、冼国明,“中国OFDI的Linder假说:基于二元边际的视角”,世界经济研究,2019年第1期
摘要:我国OFDI区位选择偏好于发展中国家,这是否说明我国OFDI的区位选择符合Linder假说?论文利用2007-2015年中国对166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数据,从需求偏好和收入差异的角度来考察我国OFDI区位分布的规律性。为了克服样本选择偏差,论文采用了两阶段引力模型进行估计,并从二元边际的视角考察了收入差异对我国OFDI区位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无论从OFDI的集约边际和广延边际,中国OFDI都呈现出偏好于与本国收入水平相似的东道国,且投资规模也更大,说明我国OFDI区位选择规律也符合Linder假说。
明秀南、阎虹戎(通讯作者)、冼国明,“对外直接投资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分析”,南方经济,2019年第8期
摘要:论文基于中国快速增长的对外投资和技术升级与结构转型的背景,考察对外投资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对外投资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机理,利用中国上市公司财务与专利数据检验了对外投资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为克服样本选择和内生性问题,论文采用了倾向匹配得分法和双重差分法进行估计,研究发现,对外投资显著地提高了企业的创新产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外投资对发明专利的申请具有持续性,对非发明专利的贡献较小且不具有持续性。仅进行海外并购投资的企业,对外投资对其发明专利没有影响。影响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对外投资会通过提高研发投入和外部学习效应来促进企业创新。
王珊珊、黄梅波,中非产能合作与人民币支付结算:问题及潜力,国际贸易,2019年第4期
摘要:中非处于全球生产价值链的不同位置,可以形成产业优势互补。现阶段,中非双方在产能合作和经贸往来上进展顺利,但在中非产能合作中人民币的使用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人民币结算的保障措施和金融基础设施尚未跟进、非洲贸易逆差、非洲金融市场发展滞后、企业在对非投资和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的意识淡薄等。同时,我们也看到在中非产能合作中人民币的使用还蕴藏着很大的潜力。首先是中国通过开发性金融机构、股权投资、多边开发金融机构等多种方式对中非产能合作和其他项目提供融资支持时,可以将使用人民币作为一个选择。此外,从市场角度来看,中非产能合作中存在优势互补和共同利益等也会增强人民币在中非经贸合作中的影响力。
Robert Pearce、Yuxuan Tang, Evaluation of the performance and implications of multinationals: a framework of issues,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International Business,2019(4), Emerald 收录
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valuat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MNEs) performance and impact in contexts beyond their own internal objectives. Based on an “eclectic” paradigm and the range of motivations, the framework is designed around three layers of evaluation: “efficiency” as static optimizatio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as the dynamics of change on a purely economic view; political/economic sphere in terms of the outcomes of “distribution”, and “sovereignty” on the more purely political concern of how MNEs may undermine countries’ policy independence. The findings of this paper is that MNE and national economies have to use current sources of competitiveness efficiently while addressing the necessity to reinforce and refocus them through time. Within these broad agendas, significant interactions and outcomes reflect a range of contingencies conditioned by both MNE objectives and hosts ‘competitive status. The paper concerns economics and MNE role in globalization. The paper defines a framework of four generic evaluative issues of MNE performance, which subsume a wider range of important but more niche concerns.
张辉、闫强明、唐毓璇,“一带一路”相关国家产业结构高度及合作路径研究,学习与探索,2019年第1期
摘要: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一带一路的宏伟蓝图已经逐渐清晰,国际产业合作正有序推进。沿线各国与我国产业结构的差异和互补,为国际产业合作提供了基础。不同的产业结构及市场类型对于要素驱动型企业、市场驱动型企业有着不同的吸引力。论文基于产业结构的相关理论,通过测算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产业结构高度,并结合劳动力、境外投资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搭建了产业合作钻石模型,从四个维度立体识别当前部分境外投资重点国家的产业特征,以此获得针对国家产业特征的具体合作方向。在一带一路倡议指导下,通过产业合作优势分析,针对各国产业发展类型的特征寻找适宜的合作路径,可以为国际产业合作提供新的借鉴和思路。
苏珊珊、霍学喜、黄梅波,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农业投资合作潜力和空间分析,亚太经济,2019年第2期
摘要: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农业投资合作潜力是合理配置资源的基础。论文利用2015-2017年农业投资以及宏观数据,基于生产要素互补性视角、科学构建指标体系测度,分析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间农业生产要素互补性和投资合作潜力。研究结果表明:(1)寻求地缘优势的投资模式,造成对一带一路国家农业生产要素利用不全面、不充分,降低投资合作收益。(2)中国对中东欧国家现阶段农业投资的间断性和偶发性,与农业生产要素间的高度或中高度互补不相匹配、合作潜力巨大。(3)新加坡、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等7国是一带一路国家中最具农业投资合作潜力的国家,但需要依据农业生产要素比较优势差异选择投资合作模式和产业链环节。据此,提出深入发掘一带一路各国农业生产要素互补性、优化投资布局、精准设计产业合作结构、创新合作模式等建议。
郑燕霞、朱丹丹、黄梅波,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非洲资源依赖国制造业发展的影响研究,经济经纬,2019年第6期
摘要:基于2003—2017年20个非洲国家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显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非洲资源依赖国制造业发展发挥了显著的促进作用,该影响主要通过技术溢出与基础设施发展来实现,这表明中非投资合作是助力非洲工业化的重要力量,这有力地驳斥了西方国家认为中国试图在非洲进行新殖民主义的论调。此外,研究结果还发现,非洲制造业的发展有待于其贸易结构的优化、非正规经济的抑制、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等。
林畅、王木春、黄梅波,国际发展援助对受援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以巴布亚新几内亚为例,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社版,2019年第1期
摘要:在梳理国际发展援助与受援国进出口贸易相互影响理论机制的基础上,论文以受援国巴布亚新几内亚为研究对象,利用其1996—2016年接受援助的相关数据,构建贸易引力模型,研究国际发展援助对其贸易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国际发展援助对于巴布亚新几内亚的进出口贸易皆能产生显著影响,但对援助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大于其对受援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国际发展援助给援助国带来的收益更大。同时,实证结果发现,用于反映运输成本的指标两国间的距离对巴布亚新几内亚的进出口贸易会产生较大的阻碍作用,因此中国对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南太平洋岛国的援助应侧重于改善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以减少两国间的运输成本。
黄梅波,中国国际援助与开发合作的体系构建及互动协调,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19年第4期
摘要:面对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要求及国际发展援助体系的变化,并根据新时期中国的大国外交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要求,中国需要重新审视国际援助及开发合作体系,研究国际援助与开发合作的发展趋势,加强体系构建。近年来,中国在对外援助及开发合作管理协调机构的设立、投融资体系的构建,以及监督评估机制的建立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未来中国对外援助及开发合作体系的构建应主要体现在正确认识国际援助与开发合作的交互作用、研究和总结典型国家的国际援助与开发合作之间的关系,在充分发挥中国在制造业以及基础设施的投建营各领域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明确中国国际援助及开发合作的不同职能和战略定位、统筹联动国际援助与开发合作的投融资体系和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监督评估体系等方面,提升中国国际援助及开发合作的管理协调水平,提高其有效性,切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向高质量发展,发挥中国在全球发展治理中的作用。
黄梅波、陈凤兰,“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印贸易投资关系,《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报告2018-201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摘要:中印同为新兴经济体,经济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巨大。“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深化中印经贸合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文章在分析当前中印经贸合作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一带一路”框架下加强中印经贸合作的重要性以及未来两国合作的重点领域,论文最后对深化两国经贸合作提出几点建议。
黄梅波、邓昆,非洲债务分析报告(2017-2018),《非洲地区发展报告2017- 2018》,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摘要:债务可持续性问题是许多非洲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大瓶颈,同时也对国际各国与非洲长期合作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长期以来,世界各国对非洲国家提供了大力的援助,涵盖赠款、无息贷款和优惠贷款等各援助项目,给非洲国家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大力的技术和资金支持。但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国际贸易摩擦、国际汇率变动、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等因素影响,非洲财政赤字不断上升,部分非洲国家债务问题开始引起警惕。因此,在对非洲持续援助中,特别是对非发展融资中,要不断跟进非洲债务分析,优化发展援助的管理模式,促进债务化解的创新,防范非洲债务危机的发生。
黄梅波、朱丹丹,“一带一路”与中国的对非发展援助,《中国南南合作发展报告2018》——“一带一路”倡议与南南合作,中国商务出版社,2019
摘要: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对外援助就逐渐向“一带一路”倡议倾斜,在援助领域、援助方式、援助国别等多个方面匹配“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对外援助通过弥补沿线国家的发展资金缺口,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条件,促进其贸易和投资增长等途径推动了“一带一路”倡议“五通”目标的实现。中国对外援助仍然面临很多与“一带一路”建设无法匹配的问题,如援助资金供需矛盾突出;援助领域分配不平衡;政府优惠贷款优惠度不够;对环境和社会问题重视不足;缺乏监督和评估体系等。为更好地适应“一带一路”建设的需求,在援助政策变革方面,中国应推动重塑现有多边发展融资体系;合理利用各种融资方式;推动构建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坚持经济援助和社会援助并重等。在援助管理变革方面,要进一步明确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署各部门的职责,协调好部门的工作;考虑实施“结果导向型”管理;设立独立的援助监督和评估机构;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援助理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