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8月16日官方媒体报道,8月下旬中国应美方邀请将由商务部副部长、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王受文率团赴美进行新一轮经贸磋商。国内有关专家和媒体对此多作有乐观评估,主要认为有三方面的积极信号:一是中方“应邀”,意味着美方主动要求磋商,并引用特朗普政府在国际社会和国内遭受多方批评事实作为美方“倍受压力”的依据;二是认为双方副部级的磋商将集中于更加专业、技术面问题展开谈判,有助于达成具体的共识;三是认为中方持续的反制态度与措施构成对美方的有效压力,时值8月下旬160亿美元加税清单生效与2000亿美元加税清单听证期满,双方或将聚焦于“关税清单”进行磋商寻求达成妥协的路径。
在笔者看来,这种估计和判断偏于乐观,可能麻痹公众对美政策走向及中美“博弈”局势的深入观察,也可能误导决策层对形势的判断。
首先,在国际谈判中“应邀”一词并无主动、被动意蕴,更多地取决于谈判磋商的具体场所而定,既然双方在美国择地磋商,自然有一方邀请而另一方“应邀”之说。这种外交辞令并不意味着邀请方的被动与受邀方的主动地位。从特朗普的一贯立场和美国政府持续加大对华施压的实际动作来看,这轮磋商达成共识而“休兵罢战”的可能性不大。
其次,在中美经济与战略对话机制(CED)“停摆”的情况下,副部长级的磋商是唯一可供选择的双方公开对话方式,其沟通谈判达成的结果注定只能是技术性的而非决策性的。从新一轮加税清单已经进入法律程序的事实判断,启动这轮磋商并不意味着加税程序被按下“停止键”或“暂停键”。
再次,从美方可能选择对国内部分企业实行“豁免”的政策情况看,美方尚有减轻中方反制措施实际影响力的灵活余地,因此无论新一轮磋商结果如何,美方并非已经处于“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被动境地,意味着新一轮磋商的结果并无改变美国立场的实际作用或效果。
最后,除中美之间经贸摩擦的已有问题外,当前围绕国际社会发生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如“朝核”、“伊核”、“叙利亚战争”、“台湾关系”问题等,中美之间也存在亟待沟通对话的需要。所以,新一轮磋商的范围会较为广泛,有可能产生综合性利益交换的某些效果,甚至形成经贸摩擦与新情况、新问题之间的交叉、连带性谈判成果。
结果究竟如何,有待于双方磋商的具体进展,其间既有机会也有挑战。当然,中美双方保持任何层级的接触和谈判总是有利的和必要的。我们期待双方新一轮磋商获得尽可能多的共识,但不能过于乐观,更不能影响我们从“最好的结果和最坏的打算”出发做好应对困难的战略、战术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