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与人生第三讲】城市美食地图背后的经济学

文章来源:经贸学院 作者: 发布时间:2019-12-13 浏览次数:556

    

      2019年12月13日下午,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和研究生院共同主办的《原来如此——“学术与人生系列讲座”》第三讲在图书馆新馆思源报告厅举行,主题为“城市美食地图背后的经济学”,由国际经贸学院讲师徐杨菲博士主讲。



     首先,徐老师从我们的生活入手,以新时代“吾日三省吾身”——即早中晚饭分别吃什么的生活问题引出今天的主题。徐老师先是以“同学们更愿意去来福士广场还是嵊泗”这一贴近生活的问题进入“哪里的餐馆最好吃”这一议题中。她又假以上海尚不完善和北京较为完善的美食地图的对比,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得出最重要的因素是市场规模。

      接着,就城市规模背后的城市规划与管理政策而言,徐老师给出了针对衡量市场规模的市场模型,利用简化的城市模型总结出居民效用公式,从而引出市场规模的核心部分是城市土地利用和交通基础,其中涉及了消费者与经营者双方的效用与成本问题:二者皆必须考虑时间成本、沉没成本、固定成本等一系列消耗效用、投入动机。紧接着徐老师将上述问题的总结为一个全局问题:这两大因素能吸引的潜在消费者数量;以及一个局部问题:真正会消费的潜在消费者的数量。而全局问题的关键在于市场潜力,徐老师给出了数据化的潜力模型与精确的公式,由此归纳出了市场潜力对消费活力的影响效应——潜在消费者影响大于本地人口的影响。



      而后,徐老师又用反事实分析证明:交通拥堵必然导致市场潜力下降、消费活力下降,进而导致夜间经济不丰富,直接造成了GDP的损失。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地铁建设增加市场潜力,使消费活力也随之上升,潜在消费者规模增加,这也从学术的角度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去市区用餐往往会选择地铁这一交通方式。

      另一方面,徐老师借助当代大学生毕业买房面对的区位问题的例子,说明了高质量消费机会集聚激发商业活力,提升区位价值,并以具体计量数据说明之。而区位价值又与居住区位价值息息相关。



     在第四部分中,徐老师从消费活力和城市复兴角度出发,强调吃饭这件“小事”诚然是很重要的,因为它作为高质量消费机会的代表性元素,已经成为城市宜居性和竞争力的关键要素。譬如我们身在上海,除了享受到好吃的餐馆,还有优秀的歌剧的等等。对于城市而言,重要的消费机会包括产品与服务、社会互动以及空间与区位。

      在对以上条件进行深入浅出讲解之后,徐老师认为我国部分有待复兴的城市也应学习欧美先前市中心开始衰退的老牌城市的政策,建设供人休闲、逛街的区域,增加以年轻人为主体的居住密集度——满足市民闲暇的需求是推动城市复兴的根源所在。以底特律的复兴为例,一方面,我们可以保留并发扬城市文化,如底特律保留了汽车文化;另一方面,我们应注重绑定在城市空间区位上的消费,诸如丰富的社会福利和便捷的公共交通。

        最后,徐老师认为,拯救城市衰败的恰恰是形如吃饭这一类的“小事”——从个人角度而言,“民以食为天”的俗语毋庸置疑;从地方政府角度而言,这些“小事”提供了更多公共投资以提高区位价值;从整个城市和经济的角度而言,它们提供了更多消费的土壤,促进城市复兴与增长动力。徐老师以“晚饭吃什么呢?”这一诙谐的问题作结,呼吁在座同学尽情思考吃饭“这件小事”,为我们的经济做贡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