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博艺术赏析》第五讲:展示语言的艺术性与多样性

发布于 2022-11-08点击数:161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博物馆开设的《中外文博艺术赏析》课程作为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校博物馆视频号线上同步直播的形式面向全校学生开放。该课程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课程,以中外文博艺术赏析的形式,在对全校学生进行艺术熏陶、促使其感受美的力量的同时,也弘扬爱国、爱校精神,激发为社会主义事业奋发学习的新时代大学生的使命感。

《中外文博艺术赏析》第五讲 

展示语言的艺术性与多样性

2022年11月8日上午,《中外文博艺术赏析》第五讲通过“上经贸大博物馆”微信视频号线上开讲,邀请现任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设计系副主任、全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专家、上海工艺美术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常务理事董春欣老师,作题为“展示语言的艺术性与多样性”的专题讲座。

董春欣老师从“现场导览与讲解”、“图文辅助与说明”和“图文空间化与媒体通入”、“交互、体验、游戏与学习”、“空间与讲述逻辑”五个部分展开分享。

对展览主题、内容的“理解方式”以及观众的“阅读习惯”或“观展态度”形成展示语言文本的“体裁”。而“体裁”会决定我们的“设计调性”,左右了我们展示语言形态的运用与表现。

体裁的特性与文化习惯有密切关联。借助文化习惯的社会约定,在展示语言的编辑与阅读过程中是否也存在某种“契约?我们对展示语言的分析与探讨也就由此展开。

在展览现场最直接的讲述方法是导览。

1956年全国博物馆工作会议明确规定了博物馆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博物馆是“科学研究机关”、“文化教育机关”、“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遗存和自然标本的收集所”。

现代博物馆是:“一个出于公共教育和利用的目的,对人类和环境的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进行搜集、整理、保管、研究和展出,最终实现知识传播的非正规教育机构”。所以,要运用多样化的展示语言服务于公共教育、服务于知识传播。

说明性信息的范畴为:出现在展示环境内,用以揭示展品内涵意义,传达展项核心信息的内容。通常以造型各异的图文版面、说明牌、视频界面等形式出现,说明、解释和扩充展示的内涵。

对于观众而言,文字和图形都是接收信息的重要渠道,是了解展示内容的“基本语言”,是在自行解读展览内容时最为直接的获得方式。因此从两种最为基本的传播元素——文字与图形出发,对比它们在传达过程中的各自的特点。

文字的传播具有准确性、概括性、严谨性等优势,但也存在高度符号化、枯燥、阅读耗时多、理解慢、局限性、不通用等不足。因此,图形信息就变得很重要。图形具有直观性、一目了然、视觉愉悦性、美感等传播优势。

博物馆内的特殊阅读条件使图形在说明性信息的传播中占有优势。在说明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文字与图形的关系应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助的。

多样化、艺术性的展示语言可以服务吸引多样化的观众关注及参与。

游戏和互动的过程也是在讲述的过程,可以让表达更清晰更直接。交互、体验和游戏的设置可以缓解观众的参观疲劳,引起观众兴趣,提高其兴奋性,并留下深刻影响。

语言之外,也存在非语言符号,这在现在的展览设计中,是重点,也是难点。在空间布局当中,需要一定的空间逻辑将展品串联起来。整个展示空间存在强烈逻辑性关系,如同一条线索将展示的亮点展品串联起来。

展示语言能服务于知识传播,也在服务于我们今天城市建设当中。将展览手段例如装置艺术运用于公共环境中,留下城市记忆。

《中外文博艺术赏析》第五讲除上海对外经贸大学2022级新生听讲以外,通过视频号还吸引近200名线上听众。未来6周,还将由来自于文博艺术各界的学者与专家进行精彩分享。第六讲预告如下: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