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负责人:叶青青
实验平台:
项目介绍视频:
教学引导视频:
实验内容与目的:
数据新闻,又称“数据驱动式新闻”,是一种“基于数据的抓取、挖掘、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呈现的新型新闻报道方式”。在信息爆炸时代的海量信息中,数据“规模大、非结构化、数据集彼此无关联,需要快速地分析,且其分析依赖于新兴的技术和人才”,难以用传统信息处理技术合理选取、整理、处理和管理。大量庞杂的数据背后,传统记者不仅需要专业的新闻知识,还需要运用社会统计研究方法,对数据进行大量重复性的挖掘和分析。
本实验项目按照“能力培养,虚实结合、以虚补实、能实不虚”的原则设计实验教学内容,依托虚拟现实、多媒体、人机交互、数据库和网络通讯等技术,构建高度仿真的虚拟实验环境和实验对象,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开展实验不受时间、空间和实验次数的限制,在相关新闻实务类课程和各类型新闻主题的创作或报道中培养数据新闻思维,包括对数据真实性、一致性的判断,用数据分析增加新闻报道的故事性叙事,通过对数据的预测判断话题类、趋势类新闻的采写价值,以及借助数据新闻可视化呈现与新闻受众展开互动的用户服务意识,从而培养数据素思维,熟悉数据新闻可视化的应用场景,熟悉数据采集、分析和可视化呈现等数据处理方法,掌握数据新闻生产和可视化传播的技术技能,有能力设计符合融合新闻传播的新闻产品制作方案,达到实验教学设计的要求。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也无需亲历新闻发生的现场,即可模拟、体验并完成新闻线索的收集、新闻选题的价值判断、可视化数据新闻的制作和发布等流程。
本项目的实验目的就在于:
培育新闻专业学生的数据素养。数据新闻可视化报道作为一种借助数据呈现事实的新报道形式,目的是为了让报道更加真实、客观,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需要引起重视的伦理法规问题,同样不能忽视。因此在实验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更注重的是培养学生如何读懂数据,如何用数据讲好一个故事的能力,同时明确用数据讲述新闻故事依然要担负起社会责任,在报道中体现出人文关怀。
模拟新闻事件发生场景。项目实验平台搭建以3D 仿真模拟新闻场景为基础、以融合新闻采编为核心的数据新闻生产场景,通过对涉及公共新闻主题的新闻场景的动画模拟和仿真,如仿真上海市垃圾分布、运输、处理的场景,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分布场景或者发生环境污染(雾霾、水污染、光污染、噪音污染等)的场景,来训练学生在面临真实新闻事件时可能采取的数据新闻报道主题设计,同时进行数据来源的筛选和判断。通过基于新闻场景展开的数据采集需要,来进一步判断如何选择相应的数据库(包括自建数据库),以及对数据内容进行分析、加工和处理,实现虚拟仿真的数据新闻生产流程。
实现基于虚拟仿真场景识别的传感器数据采集和分析。在数据采集环节中,除了利用传统的政府、企业和媒体公开发布的数据信息,或者各类数据库提供的(付费)数据信息以外,掌握自制传感器的使用方法辅助数据的采集和抓取,实现传感器新闻生产,也是数据新闻未来发展的主流方向,在新闻报道实践中也已经开展起来。本项目实验平台在仿真新闻事件现实场景的基础上,增加传感器新闻教学内容,拓展学生数据采集的方法和视野,训练传感器新闻制作的思维方式,创新数据新闻的可视化呈现形式。
应对传媒业发展变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随着数据新闻在业界的普及和制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未来传媒业发展过程中,为了应对AI 机器人写作、VR、AR 虚拟技术的迅猛发展,新闻从业者可以进一步利用数据挖掘和分析的能力,获取新闻报道的独家视角,并深入发现新闻故事、展开新闻调查。
实验原理与方法:
本实验项目共计4个课时,包括六大实验模块。在四个实验环节中提供仿真实验场景供学生学习数据采集、分析和可视化报道的知识点,并在线提交数据新闻可视化作品和实验心得体会。学生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实验环节的数据采集方法,实现数据新闻选题策划。也可以选择传感器新闻实验环节的数据采集方法来完成数据采集分析,完成数据新闻可视化作品。
根据不同课程的报道任务,也可以将这些数据采集、分析和可视化作品生产方法拓展到垃圾分类、交通出行之外的其他新闻选题。
成绩与答疑和学生作品模块,为实验提供师生在线互动,成绩查询和优秀作品展示等辅助功能。
本实验需要在新闻事件场景认知、识别的基础上,模拟数据新闻的选题策划、数据采集与分析、数据可视化加工、融合数据新闻发布的整个流程。实验项目实施过程中,参与课程学习的学生需要完成一个数据新闻的主题设计和数据可视化作品的生产。每位同学分配指导教师1 人,参与选题设计指导、最终发布的作品审核和项目考核。学生在项目学习结束后至少完成1 个数据新闻可视化作品,并在社交媒体公众号端进行作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