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基层靠双脚丈量中国乡村、返乡实践用数字描绘家乡画卷、做一道菜肴完成“感恩作业”……这个寒假,上海的大学生们走进“社会大课堂”,在社会实践中学习体验、收获成长。请听报道:
寒假里,上海很多大学生前往海内外各地实践探索。
上海交通大学生态学专业博士生张霞踏足了海南省三亚市吉阳区、崖州区、天涯区和育才生态区的5个典型乡村和1个南繁基地,进行了一场“冬季乡村之旅”。
张霞:“这个项目是我们上海交大‘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课堂的延伸,面向全国高校的学生进行招募,最终遴选了9所高校21名优秀的博士生和硕士生以及本科生参与进来。”
通过对乡镇干部、村民、企业负责人的走访、调研,同学们了解到一个不一样的中国乡村。张霞举例说,天涯区水蛟村村民们结合当地民族特色,把自家庭院改造成旅游打卡胜地,诞生出极具特色的休闲农业产业——庭院经济。
张霞还注意到,很多乡村整体规划得当、作物协调、土地利用充分,一些乡村企业的环境友好的创新生产模式也非常先进。
张霞:“比较惊叹于三亚的乡村的发展。我们走进了一家企业,他们正在新建一批一体化的创新农业科技产业的项目,利用蛋鸡养殖和鸡粪有机肥的种养循环的模式,实现有机废弃物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
而华东师大的48名同学在寒假期间参加“第二课堂”海外实践,到联合国总部、国际组织参访,到公益组织参加服务,深入海外学校课堂实践观摩,入住城市家庭体验文化碰撞,收获了一个精彩的假期。
也有不少同学们回到家乡,用所学知识和新的视角去了解家乡、参与实践。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人工智能专业的褚灵在假期里手绘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变化,展示了上海经济的稳步提升:“上海轨道交通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已经拥有了20条的运营线路,每天都有巨大的承载量。最近也推出了无人驾驶地铁,跟我专业的话也有相关性,就选择了这个方向。”
经济统计学的许淑婷来自云南,她从数字化企业、数字化商业以及乡村的数字化管理等方面挖掘信息化数据,利用可视化的图表,生动形象展示了家乡数字化发展的新成就。
许淑婷说,她能切身感受到数字化给家乡带来的变化:“以前的话想要取一个快递,要下山,然后再上山,可能来回需要一个多小时左右,现在建立了智能无人驿站,差不多10多分钟来回就走到了。”
每一年,华东理工大学的劳动教育课都会给同学们留下了一项特殊的假期作业——准备一份“感恩礼物”。不少同学趁这个机会把从学校里学到的特色菜端上年夜饭的餐桌。
大二的钟艺欢同学选修了“园艺与生活”,她为家人准备了一份插花作品:“去花店里面选品,到最后花束的包扎都是我来完成的。家里人属于情绪表达比较含蓄的那种,但是还是能看到爸爸妈妈收到的时候,脸上的表情已经藏不住了。”
一道“感恩菜肴”、一盆“感恩绿植”,记录了学生们的成长,华东理工大学后勤保障处副处长胡宝林说,这样假期实践是对学生自我表达能力、感恩意识的综合培养:“很多家长都说感谢学校提供这么一个平台,给了他们一个惊喜。利用假期去完成一份感恩家庭的作业,也是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另一方面我们也是想营造学校跟家庭一起参与这种育人的一种合力,营造这样一种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