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3日,我校语言教育与测评研究中心(CLEAR)隆重举办2020年第二次学术会议,主题为“教育技术与语言学习”。本次会议包含六场学术报告,由师生同台分享研究成果。校内外教师、学者、研究生共50余人参会。国际商务外语学院温建平院长、杨翠萍副院长应邀出席,蔡雨阳教授主持会议。
会议伊始,语言教育与测评研究中心(CLEAR)主任蔡雨阳教授在开场发言中指出,举办学术会议的目的是加强学校、老师、学生之间的沟通,并希望借此使研究生同学得到更多参与学术会议的机会,鼓励大家主动地参与学术交流,培养学术思维。
国际商务外语学院院长温建平教授受邀致辞。温院长对蔡雨阳教授筹办主持CLEAR系列学术表示感谢,CLEAR中心作为一个向师生开放的学术交流平台,将有助于培养浓厚的学术氛围,为研究生教育教学增添无限活力。温院长预祝此次会议能取得圆满成功,并希望以后能多举办系列会议。
第一场报告中,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澳门大学教育学博士吴成刚老师同师生们分享了自己的实证研究:通过使用ERP(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和掩蔽启动范式方法,观察情绪负载词(例如break up, birthday)和情绪标签词(例如sad, happy)对23名中英双语使用者情绪感知的刺激情况,研究结果为,情绪标签词,尤其是负面情绪词更容易影响实验者的情绪刺激更快影响更大。吴博士指出,语言和情绪感知的联系有益于二语教学实践,可以通过控制不同类型的情绪词的输入,来优化二语词汇学习效率。吴博士的研究结合了神经学与语言学,引起了师生们浓厚的好奇与研究兴趣。
第二场报告中,我院吴朋教授和蔡雨阳教授通过对PISA考试的量化分析,验证了基于TPACK理论提出的假设,即教师使用ICT(信息通讯技术)的模式将会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不同的影响。两位老师的研究结果表明,教师的interactive ICT use 比functional ICT use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此外,研究还发现ICT教学培训对于教师使用ICT教学均有积极影响,与教师年龄、性别及教学经验基本无关。
第三场报告我院青年教师张罗铭博士分为师生们介绍了中国青少年在网络超语(translanguage)行为中的自我认同。张罗铭博士利用微信平台,跟踪收集了高中生朋友圈的语言图片及其他形式的表达。通过数据分析,张博士发现,相比在现实生活中比较羞于使用英语表达,中国青少年在网络环境中有更高的表达欲望和更好语言创造性,中国青少年在网络环境下有更高的自我身份认同。此外,研究对二语教学也带来启发:可以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二语学习和教学当中,促进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这与吴朋教授和蔡雨阳教授的研究也十分契合。
第四场报告由我院雷春林副教授分享了以微信作为平台对低水平学生词汇学习影响的研究—21名大一学生在一学期内在朋友圈打卡分享了新习得的词汇并造句,实验发现,社交网络工具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的外语学习,但由于成长性思维,面子问题等因素,不同学生使用微信学习词汇的效果不尽相同。雷老师的研究为教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引起参会老师们的激烈讨论。
第五场报告由2019级语言学班研究生宋凯月分享。基于人工批改作文存在任务量大、评分较主观等问题,她的研究使用了文本自动分析系统Coh-metrix的语言特征指标,在语言复杂性的分类法的指导下,构建了结构方程模型来预测学生学术论文写作的人工评分。她向师生详细地展示了语言复杂度概念分类和具体的模型图。她对统计工具的熟练掌握和对数据的深刻分析得到了老师们的纷纷赞扬。
最后一位报告人为2018级语言学研究生张鞠敏。针对我国目前对翻译策略使用没有一套完整的体系的现状,张鞠敏同学结合导师温建平教授在多年翻译教学实战中得出的经验,在自我调节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了自我调节学习范式下多层次翻译策略量表开发与验证。她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分析收集到的问卷数据检验了量表因子结构的有效性、可靠性和稳定性。量表的成功开发和验证与温教授多年的翻译实践经验、学生张鞠敏对样本数据的严谨处理息息相关。师生们对张鞠敏同学精准熟悉的数据处理和理论掌握一致赞扬。雷春林老师对张鞠敏同学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两位研究生的精彩汇报为在座的学生们树立了优秀的学习榜样。
报告结束后,温建平院长致辞。她高度评价了本次学术会议,强调学术氛围对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并对20级研究生给予厚望,希望有更多同学参与到学术活动当中来。温院长表示,文科专业的教师及研究生们在学术研究上要拓宽格局,积极进行团队合作,以加快学术研究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