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0日至22日,高校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联盟第六届年会在广州举行,本次主题为“区域国别学与中国式现代化”。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中联部原副部长于洪君、外交部梁宇大使、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主任罗林教授等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出席年会,共同探讨区域国别学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经验和路径。
国际商务外语学院院长张蔚磊、副院长雷春林、郭义受邀出席本次年会。
9月21日,在引领性发言环节,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创始院长、高盟名誉理事长钱乘旦教授,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咨询委员会主任、高盟顾问委员会主席杨洁勉研究员,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副局长、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于运全研究员,以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区域国别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翟崑教授分别作了精彩的演讲。
该年会举办了三场圆桌讨论和八个分论坛。分论坛一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区域国别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李志强教授负责点评。
张蔚磊教授以“区域国别学跨学科研究的路径”为题在分论坛一作专题报告。她指出2022年区域国别学成为新增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这是我国学科体系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变化。当下积极推动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与发展,构建我国区域国别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升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区域国别学人才的跨学科研究能力,探索区域国别学跨学科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势在必行,以此才能为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学的理论建构和方法创新奠定基础,最终推动区域国别学的学科发展。报告中她介绍了与区域国别学最为相关的一些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如区域国别研究相关的语言学理论和方法、外国文学理论和方法、翻译学理论和方法、跨文化理论和方法、传播学理论和方法、世界史理论和方法、国际关系理论和方法、人类学理论和方法、民族志理论和方法、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地理学理论和方法。她分析了不同领域与区域国别研究的关系,揭示了不同学科间交叉的可能性。发言之后,与会场的专家学者进行了互动交流,获得了与会学者的一致好评。
分论坛的专家学者合影留念
9月22日,张蔚磊院长受邀参加了首届全国区域国别学学位点负责人会议并发言。
全国区域国别学学位点负责人合影留念
会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区域国别学学科评议组部分成员与各校区域国别学学位点负责人就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的部分操作性事宜进行了交流。
首届全国区域国别学学位点负责人会议现场
会议达成了如下共识:
一、区域国别学硕士研究生学制不少于2年,以2.5-3年为宜;博士研究生学制不少于3年;
二、区域国别学研究生培养鼓励采取联合导师制,可设主导师一名以及若干副导师,形成导师组,导师组学科背景应覆盖相关二级学科或研究方向所需要的语言、领域、地域三大要素;副导师可在研究生确立研究选题后按需选配;硕士研究生一般选配副导师1名,博士研究生一般选配副导师2名;博士研究生的主导师一般应为正高级职称,副导师可为副高级职称;
三、区域国别学研究生培养应把交叉融合的理念切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四、区域国别学研究生培养首先应打破校内学科、学院壁垒,鼓励开展校际联动、学校与业界联动以及国内外联动;
五、区域国别学课程体系应涵盖语言类课程、地域类课程与领域类课程,应包含一定课时的国情调研与海外实践;
六、各区域国别学研究生培养单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注意区域国别研究资源库建设,助力构建完整且自主的区域国别知识体系;
七、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单位应与相关“需求方”主动对接,服务好“需求方”,鼓励“需求方”参与人才培养相关环节;
八、鼓励开展区域国别学研究生培养的相关高校设置专门的区域国别学学术委员会与区域国别学学位委员会,作为校级学术委员会或学位委员会的分委员会。如校级层面已设置交叉学科学术委员会或学位委员会,可将区域国别学学术委员会和学位委员会置于其下;
九、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区域国别学研究生学位应按学科门类授予;建议授予交叉学科(区域国别学)学位;
十、区域国别学研究生可在涉外部门或涉外领域就业,包括但不限于:可在涉外政府部门和“走出去”企业工作,可从事国际传播、文化交流、海外利益保护等领域相关实践,可进入全球性与区域性国际组织,可在高校从事区域国别研究或人才培养,可在各类研究单位或智库从事研究工作。
(转自 高校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联盟)
此次年会对我院今后进一步推动区域国别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