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实录:
小杨是一位十四岁的初二男生,个子很高,已经有一米八了。父母都是大学老师,自从小杨沉迷网络以来,夫妻关系日趋恶化。母亲认为小杨无药可救,希望能送小杨去当兵。她认为小杨有严重的行为问题,和社会上不三不四的小混子混在一起,迟早会犯罪。父亲很沉默,不太说话。家庭气氛非常紧张。
小杨上小学时用妈妈的话来说“很乖,很有礼貌”。初中后开始玩网络游戏,为了把游戏打好,他主动结识了一些高年级的同学,和他们出去打游戏、唱歌、打篮球。父母认为那些人不过是小混子,小杨非常反感父母这样的态度,认为自己和他们之间有很深的代沟。小杨与父母冲突最严重的一次,母亲要叫警察,小杨认为自己是未成年人,警察没有干涉的权利。母亲非常气急败坏,无助,落泪。
目前小杨除了上学之外,长时间泡在网上打游戏,晚上遛出去泡网吧。家里宽带被母亲强行停了之后,他只能打单机游戏了。我们去访谈的那天下午,小杨第二天要考试,但他依然在玩游戏,父亲无可奈何。小杨自己觉得反正及格没有问题。小杨并不觉得自己网络沉迷,只是偶尔打得兴奋了,控制不住,没有到“迷”的地步,他每周要去打好几次篮球,热爱运动。
小杨上小学时用妈妈的话来说“很乖,很有礼貌”。初中后开始玩网络游戏,为了把游戏打好,他主动结识了一些高年级的同学,和他们出去打游戏、唱歌、打篮球。父母认为那些人不过是小混子,小杨非常反感父母这样的态度,认为自己和他们之间有很深的代沟。小杨与父母冲突最严重的一次,母亲要叫警察,小杨认为自己是未成年人,警察没有干涉的权利。母亲非常气急败坏,无助,落泪。
目前小杨除了上学之外,长时间泡在网上打游戏,晚上遛出去泡网吧。家里宽带被母亲强行停了之后,他只能打单机游戏了。我们去访谈的那天下午,小杨第二天要考试,但他依然在玩游戏,父亲无可奈何。小杨自己觉得反正及格没有问题。小杨并不觉得自己网络沉迷,只是偶尔打得兴奋了,控制不住,没有到“迷”的地步,他每周要去打好几次篮球,热爱运动。
心理医生对你说:
在我和小杨访谈的过程中,小杨多次强调问题在于他和父母之间有代沟。小杨觉得自己现在才初二,不用很努力,初三的时候他会“厉害给父母看看”,他计划考大学,上了大学之后绝对不会再用家里的钱。小杨对自己的未来看上去想得很清楚,觉得父母只是杞人忧天,过分干涉他的生活。
可是,小杨父母却显得压力非常大,显得紧张,无助,不知所措。在管教孩子的方式上更多的言语指责,小杨的反抗非常剧烈,几乎爸爸说一句,他要高声反抗十句。父母觉得非常没有办法,母亲指责父亲溺爱孩子。在这个家庭里互相指责,言语攻击是他们目前最常用的方式。母亲因此四处求助心理医生,虽然有很大的改变(小杨说他已经一个月没有和母亲起冲突了),但母亲觉得情况非常严重,担心小杨会走上犯罪道路。
小杨的问题看似网络沉迷,却更多来自于亲子沟通不畅。小杨已经是一个一米八的大小伙子,父母却依然以对待小学生的方式管教他,希望他听话、懂事。在访谈的过程中我们都能强烈的感觉到小杨内心的反抗与愤怒,他常常不自觉的提高声音,眼神里充满了挑战。他要通过与高年级的人交往的方式来证明自己长大了,通过不断挑战父母的极限来寻求自己的生存空间,通过谈女朋友、深夜不归来证明自己是一个大男子汉。可惜的是父母对于小杨这种成长的需求始终不曾看见,一味指责他不去上学,甚至说他肯定要走上犯罪的道路,这种好心的指责只会让小杨越走越远。
从心理辅导的角度,亲子沟通是重点所在。此外,也需要关注小杨为了在这样的家庭中生存所习得的“讨价还价”、“欺骗”、“言语暴力”等方式,只有让小杨释放了愤怒、压抑、委屈等负面情绪,他才有可能看到自己目前不由自主采用的这些生存方式,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位置,成为他本来的样子,发展出属于他自己的生命素质。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孩子和父母之间的矛盾冲突本来就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从父母的角度来说,允许孩子和自己不一样需要极大的宽容心和忍耐力,不可否认的是大多数父母会把自己没有完成的愿望、对未知事物的恐慌、内心的焦虑等等情绪、期待扔给孩子,最近美国有一项研究表明,网络成瘾高发人群多为23岁-30岁的人,但抨击网络成瘾青少年的所谓专家学者多为四十岁以上的人。在某种程度上,家长限制孩子上网的行为的确有可能正反映了他们对未知网络世界的焦虑,也投射了家长对孩子失去控制的恐慌。也许,家长真的应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内心对孩子的情绪到底来自哪里,不要急着做判断和评判,有些时候,安静的听孩子讲话、陪孩子玩耍比和孩子说一百个大道理都要管用。
另一方面,从孩子的角度来说,体会父母行为背后的关心、操劳、用心良苦也尤其重要,这种换位思考的能力也就是“将心比心”,试着多从父母的角度为他们考虑多一点,甚至有时候你会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更象小孩,他们比你更容易担心、焦虑、紧张、害怕,照顾好“父母”这两个“孩子”是每一个真正长大的孩子必须承担的责任。有一个秘密是,你越以孩子的方式对待父母,他们越把你当成孩子;而你越能把自己放在成人的角色行事思考,父母反而越“退化”成孩子,依赖你。
不管怎么样,每个时代的人都有着自己的恐惧与希望,“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是我们彼此理解的唯一良方。